連續兩年出了兩部有關畫家梵谷的電影,先是2017年的Loving Vincent,之後是2018年的這部At Eternity's Gate《梵谷:在永恆之門》。因為兩部片性質不同,所以反而是形成互補。若Loving Vincent是從他人的角度去認識梵谷,並以油畫動畫的特殊方式呈現,那At Eternity's Gate則是嘗試透過梵谷自己的視野,讓觀眾去認識這位畫家的真人電影。
梵谷在世時短暫、坎坷、但戲劇化的人生,可說是電影不可多得的好題材。不過,有關梵谷的真人電影裡,上幾部較有名氣的已是近三十年前的事了:已故美國名導Robert Altman的1990年片Vincent & Theo《梵谷與我》(由Tim Roth飾演梵谷),以及已故法國導演Maurice Pialat的1991年電影Van Gogh《梵谷傳》。
拍攝At Eternity's Gate的美國導演Julian Schnabel,之前成名作為2007年的法語片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潛水鐘與蝴蝶》。不過,Schnabel另一個更久的身份其實是藝術家,以大型畫著稱。但他長期並沒受到正式肯定,直到2018年他的作品才在舊金山Legion of Honor這種等級的美術館展示。說不定因為這樣,他導過的幾部電影的主角們,多是被社會忽略和邊緣化的文人和藝術家,如Basquiat《輕狂歲月》的紐約藝術家Jean-Michel Basquiat與Before Night Falls《在夜幕降臨前》的古巴詩人Reinaldo Arenas。而梵谷,更是藝術家生前沒沒無聞,窮愁潦倒模樣的極致代表。
主演的Willem Dafoe,實際年齡比梵谷大上兩輪(梵谷過逝時37歲),但戲裡打扮有時還真酷似自畫像裡的梵谷。Dafoe經常在銀幕上扮演精神和行為異常的角色,雖多屬反派,但此次飾演梵谷竟也適合。我本身是很欣賞Dafoe的,認為他是一位underrated(受低估)的演員。繼去年因The Florida Project飾演對貧困小孩們宅心仁厚的旅館經理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次首度被提名最佳男主角,也算是某方面的肯定。而演畫家Gaugin(高更)的是另一位很喜歡的美國男演員Oscar Isaac,真實年齡也和高更在電影裡的年紀差不多。
近來頗有國際知名度的丹麥演員Mads Mikkelsen在片中則飾演精神病員裡的神父,裡面有和梵谷討論藝術和神學議題的重要一幕。另外,之前和導演Schnabel在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合作過的Mathieu Amalric(Gachet醫生)、Emmanuelle Seigner(Ginoux夫人)、Niels Arestrup(精神院病人),在本片裡也有短暫但有分量的演出。
At Eternity's Gate拍的是梵谷生命的關鍵最後兩年的故事,包括結識高更、離開巴黎到南法、進入精神院、出院回到巴黎郊區Auvers、以及最後死亡。導演多半是假設觀眾對梵谷的一生應該有一定的認識,一些事件就不在銀幕上重演,直接跳到後續發展。不過對於梵谷的死,導演Schnabel竟是不選擇普遍自殺的說法,而和Loving Vincent一樣,參考了作家Naifeh與Smith的另類理論,是青少年們在一旁嬉鬧時,手上的槍不小心走火,子彈意外射中梵谷的。此說法雖不被學者們正式採納,但身為電影情節,倒有特殊的效果。
除了演員們的演技和故事,本片另一特色在其拍攝和運鏡的方式。電影使用了許多POV(觀點鏡頭),搖晃不穩的畫面,彷彿透過梵谷的眼睛看世界(但還沒到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的地步)。而片中許多特寫鏡頭,角色們甚至直接正面看著鏡頭,模仿的是人物肖像的樣子。最後,攝影師瀘鏡的運用,則是烘托出梵谷名畫裡熟悉的色調,電影頓時有了梵谷畫的感覺。
電影裡梵谷有說:「Maybe God made me a painter for people who aren't born yet.」不管這類浪漫的想法是否屬實,梵谷的名聲確實建立在後世。許多作品今天屬於世上最名貴的藝術品之一,但他在世時只賣出過一幅畫。通往永恆之門,有時或許真的是生命的盡頭。
整體評價:★★★★☆
其他推薦電影:
Vincent & Theo《梵谷與我》(1990)
Van Gogh《梵谷傳》(1991)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潛水鐘與蝴蝶》(2007)
Loving Vincent《梵谷:星夜之謎》(201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