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19

Ready Player One (2018)-終極宅男幻想曲


Ernest Cline於2011年出版的小說Ready Player One,除了講的內容是宅男,讀者群也是針對宅男。雖然故事發生在未來的虛擬世界,但充斥著70-80年代宅男熟悉的流行文化(電玩/電影/影集/漫畫等),使宅男讀者們瞬間找到認同感和存在感,一夕間爆紅並不全然是僥倖。和Harry Potter、Twilight、和50 Shades系列的書籍一樣,它提供某特定讀者群一個可以逃避現實,滿足幻想的窗口~~

大導演Steven Spielberg決定把Cline的小說改編成電影《一級玩家》,可說是將Ready Player One從宅男次文化圈提高到大眾流行文化圈。最終改編出的作品,大幅降低其「宅男指數」,將太宅而不適合搬上大銀幕的東西甘脆省略或甚至整個換掉。 懷舊(nostalgia)雖然是個強大而不可忽視力量,但是前提需要是足夠多人的共同回憶。畢竟,一部拍給大眾的電影,太偏門的典故是無法取得共鳴的。舉例來說,經歷過80年代的人大多會認得Back to the Future《回到未來》的車、Alien《異形》的怪物、以及快打旋風的角色,但會知道Zork這個電腦遊戲的,比例相對少很多。

而Spielberg的Jaws《大白鯊》,Raider of the Lost Ark《法櫃奇兵》、和《E.T.外星人》,正好也是當年最賣座的幾部電影。由這位實際塑造出70至80年代大眾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來導演此片,再恰當不過。大致上翻閱了網路上比對小說(自己沒實際讀過)和電影之間的差別後,Ready Player One的電影版是更為成功的。

會這樣說,以自己為例子,我並不是真正的gamer,小時成長過程裡不是,現在也不是。電影裡提到的電腦遊戲和人物,可能只認得一半。不過,Ready Player One裡其他reference為電影、影集、流行歌等,就屬於自己的熟悉範圍了。Spielberg身為電影人,也刻意突顯這部分。電影中間,主角們跑到了Stanley Kubrick經典電影The Shining《鬼店》裡的Overlook Hotel,是Spielberg脫離原本小說,改變得最徹底而且蠻長的情節,對Kubrick致敬之舉,更是我最喜歡本片的的地方。

電影其餘重要成分,如角色設定與個性發展,或是大致劇情安排,都是很薄弱的一環。而不斷出現的流行文化典故,起初或許新鮮,但是後來卻成了無謂的name-dropping,更顯露出電影本身的缺陷。和Wreck-It Ralph《無敵破壞王》與The Lego Movie《樂高玩電影》同樣大量引用而且結合80年代流行文化的方式相比,看完Ready Player One後的空虛感更大。但Ready Player One本來就不該和Spielberg其他巨作相提並論。刺激動作場面和絢爛特效的爆米花電影,不就如此嗎?

整體評價:★★★☆☆

附記:Mark Rylance這次一改前幾部電影的形象,飾演的James Halliday一度幾乎認不出來呢~

其他推薦電影:

Wreck-It Ralph《無敵破壞王》(2012)
The Lego Movie《樂高玩電影》(201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