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的美術一向很差,每次學期總成績它必會是我的罩門。雖然可能原本就沒啥天分,但國小國中那幾年,美術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對我的態度,卻進一步地徹底抹殺了我對美術的一絲信心與興趣。不過好在有一位高中美術老師,短短三年裡,她對教學的熱忱以及對學生的正面鼓勵,雖然我的美術細胞沒有因此變好,但起碼讓我開始能欣賞起藝術。高二時的油畫臨摹作業,可能也算是我這輩子的藝術創作高峰了吧~~
切入正題。Loving Vincent《梵谷:星夜之謎》這部電影,在2016年時我就有看到它的預告片。整部片的概念不令人嘖嘖讚嘆也難:世界各地找來了125畫家,以梵谷的畫風,總共製作了大約6萬5千張油畫而成的動畫片。這使得這部片也成為史上第一部完全(油)「畫」出來的電影。播放時,是以每秒十二幅的速度;若用電影術語,這就是12 fps的frame rate(影格率)。
光看電影名稱,不用想也知道本片和van Gogh(梵谷)有關。特別的製作方式自然不在話下,Loving Vincent其他地方也讓它成為非典型的傳記片。首先,故事從van Gogh死後一年開始,利用倒敘法認識他的一生。除了從劇中其他人物間的交談,本片的精神其實是想透過他的畫了解他的一生。雖然van Gogh是二十世紀最出名的畫家之一,許多作品普通人都能認得,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對他實際的人生並不了解。我記得高中時和全家人去荷蘭時有去參觀梵谷博物館,現在記憶多已模糊。在看Loving Vincent前,我對他的生平也是所知甚少。
另一個新鮮之處,是本片將van Gogh的死因變成了一個謎。電影主角Armand Roulin是van Gogh的郵差朋友Joseph Roulin的兒子,因為有Vincent生前寫給弟弟Theo的最後一封信,他奉父親之命要親自將信送至收信人手上。不幸的是,Theo也在Vincent死後半年內,疑似精神打擊過大而相繼離世。因為梵谷的死亡看似不單純,Armand Roulin踏上旅途(嘗試尋找Theo遺孀),也偵探般地去尋求Vincent死亡的真相。
Joseph Roulin and Armand Roulin
大部分人應該都知道van Gogh是用手槍自殺身亡的,不過電影對此提出被他人殺害的質疑,並不是空穴來風。作家Steven Naifeh與Gregory White Smith於2011年出版的梵谷傳記Van Gogh: The Life的附錄裡,就有挑戰這個普遍被接受的說法(不打算買書的,作者在Vanity Fair雜誌同時有刊登這篇文章簡約陳述他們的看法)。而Loving Vincent裡的劇情正是參考Naifeh和Smith的假說,算是為故事添加了一個有趣元素。
導演兼畫家Dorota Kobiela從原本的構思到將計劃實際完成,真的要對她與整個團隊肅然起敬。但是原本的高度期待,加上一開始的wow factor(驚奇因素)退掉之後,最後整部電影對於我,只能算是勉強滿意而已。第一個原因,剛好也是它的主要賣點。因為影格率過低,從一幅畫換到下一幅,看久了其實視覺上並不是特別舒服。第二個原因,算是本身的劇情和節奏。雖然電影讓我簡約地認識了梵谷的一生,但是因為大部分電影所參考的畫裡的人物我並不熟悉,加上本片的節奏有點悶,使得能產生的共鳴更加少。
雖然獲奧斯卡提名最佳動畫片,但是Loving Vincent終究是主打小眾市場的電影。真的對van Gogh的生平以及作品比較有了解的人,相信可以從中獲得很多樂趣。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印象多會停留在「史上第一部全油畫的電影」這個頭銜吧。
註1:演員大部分為英國人。裡面Saoirse Ronan是名氣最大的。
註2:片尾曲Starry, Starry Night是原本美國歌手Don McLean的歌,由英國歌手Lianne La Havas翻唱。曲名指的自然是梵谷的名畫The Starry Night《星夜》。新版唱得深情款款,影片分享在下面:
整體評價:★★★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