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16, 2016

The Big Short (2015)-以輕鬆的心情,沉重的態度看2008金融危機

 


就算不是念經濟或搞財經的,也都知道美國搞出來的次級房貸風波造成的2007-2008世界金融危機。這些專業術語又臭又長,讓人聽了更是一頭霧水。這就是那些在華爾街大銀行上班的人的用意:將普羅大眾越耍得團團轉,他們更可以為所欲為。解釋這些概念做得最好的,莫過於2010的紀錄片 Inside Job,獲得201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而且還是Matt Damon當旁白唷~

2015這部The Big Short,是根據Michael Lewis同名書而改編的。對於財經上錯綜複雜的事情,善長白爛喜劇片的導演Adam McKay(作品有Anchorman系列, Talladega Nights,Step Brother等)以深入淺出,不改其幽默風格,請來了名星客串講解(如Margot Robbie,Anthony Bourdain,Selena Gomez等)。

主要的故事,則是部群戲(ensemble cast),在講多位主角早在2005年就看準美國房市會泡沫化而大量購買credit default swap(中文叫信用違約互換交易-基本上就是和銀行打賭屋主繳不出房貸)。其中較有名氣的演員有Christian Bale,Ryan Gosling,Steve Carrell,與Brad Pitt。這些角色在獲利過程中,也更深入地了解到華爾街金融界這個集體詐欺行為原比想像地還要嚴重好幾倍。但是,最後遭殃卻是平民老百姓:退休養老金蒸發,住的房子被銀行法拍…到頭來這些大銀行竟是政府bailout,全民買單,最高層的肥貓們還給自己加薪,拍拍屁股走人,當做若無其事的樣子。

呃,好像講得太激動了~不過看到探討這議題的片子們,總是會有這種深刻的感觸,雖氣憤但仍是無奈。The Big Short雖是利用語帶諷刺及詼諧的氣氛下陳述這個故事,但背後想傳達的訊息實在令人憂心。

2011的Margin Call,同樣是ensemble cast,也在講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過,Margin Call的拍攝方式直接,格局較小,只著重於一家公司的內部運作情形,想表達的主旨也不夠有力(也可能不是導演的用意)。反觀,The Big Short方式逗趣(許多breaking the fourth wall(打破第四道牆-電影角色直接向觀眾講話)的手法),探討的層面也較廣。在今年2016年的奧斯卡獲得了最佳改編劇本,實為當之無愧。

整體評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