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5, 2017

Moonlight (2016)-月光男孩的心路歷程


201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Moonlight《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最大的新聞,當然是在頒獎典禮上的大烏龍。不過更重要的歷史意義,是Moonlight為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LGBT電影,意謂著好萊塢保守的防線第一次被衝破。另外,2016年「奧斯卡好白」(#OscarsSoWhite)的爭議後,2017年很明顯地作出調整,最大的六個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以及配角)入圍名單上全都有非洲裔的人。在這個氛圍下,Moonlight順勢成為2013年的12 Years a Slave《自由之心》後第二部有非裔主角的最佳影片。

Jenkins目前只導演過兩部作品。上一部2008年的Medicine for Melancholy《百憂解》是我還蠻喜歡的獨立電影,講的是一對發生一夜情的非裔男女在舊金山街頭邊散步邊聊天,風格和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非常相似。這部Moonlight,是改編自戲劇家Tarell Alvin McCraney的早期劇本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Jenkins和McCraney其實是同鄉,生長於Miami的貧窮黑人區Liberty City。McCraney的劇本有許多自傳成分,但某些細節(如在80年代長大,有染上毒癮的媽媽),卻和Jenkins自己的成長背景吻合。

(以下有些劇透)Moonlight的故事分三章節敘述主角Chiron的不同人生階段(童年,少年,成年),由三位不同的演員分飾。Chiron從小就有同性戀傾向,並因為這樣遭同年齡男生的欺負。在黑人社區比白人社區還更無法接受同性戀的環境下,Chiron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和質疑。「我是誰?」是人類哲學的重要問題,是成龍1998年的賀歲電影(這個有點冷…),更是許多電影喜歡探討的主題,Moonlight也不例外。人都希望被接受,渴望被愛,但常常「做自己」會遭到排擠非議,因此選擇披上一層盔甲,戴上一張假面具。Chiron維持世人對「男子漢」的形象,只是將內心不安全感隱藏起來的表象。「Who is you, man?」是他無法誠實回答的問題。

Chiron身邊的幾位重要人物,有Chiron的單親媽媽Paula,淪落到賣淫維持她的毒癮。英國女星Naomi Harris的表現搶眼,最後和成年Chiron的那段對話,真情流露地令人泛淚。而同年有參與Hidden Figures演出的Mahershala Ali(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和Janelle Monáe,在本片裡飾演夫妻Juan和Teresa,扮演Chiron年輕時真正關愛他的大人。Juan雖然照顧疼愛他,卻同是一名毒販。充滿矛盾的行為,直接影響Chiron日後踏上同樣的路。不過劇中最重要的配角,則是Chiron的最要好的朋友與「初戀」Kevin。同時由三位不同演員飾演,Kevin經歷的轉變雖沒Chiron劇烈,但也和一般的期待有些出入。

Moonlight的故事雖然非常真實,但是導演Jenkins用影相處理,將畫面脫離一般獨立電影常見的寫實風格。除了高色彩對比,也為呼應「藍色」的主題,使用了很重的藍系色調。而導演Jenkins說,拍攝Moonlight的一大靈感來自於王家衛的電影,是華語電影在世界發光發熱的最好證明。以下有他的受訪片段:

 

如同王家衛的作品,Moonlight很多想傳遞的訊息,是靠著角色們細膩的神情與動作。不語的時刻很多,因為一切在不言中。雖然氣氛沉靜,但是效果卻是強烈的,每多看一回,感覺更是如此。雖然Moonlight是非裔和同性戀主題的電影,但自我探索和被愛的渴望,卻是不分膚色、國界、與性向的。

整體評價:★★★★☆  

其他推薦電影:
Medicine for Melancholy《百憂解》(2008)
Chungking Express《重慶森林》(1994)
In the Mood for Love《花樣年華》(200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