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阿諾的電影台灣譯名愛加上「魔鬼」二字,Leonardo DiCaprio也有幾部電影被冠上「神鬼」二字。不過這部The Revenant(神鬼獵人)倒還算貼切,因為revenant一字在英文正是鬼魂的意思。
The Revenant改編自Michael Punke的2002年同名小說,而書也是根據十九世紀美國拓荒者Hugh Glass的故事改編的。能夠被grizzly bear攻擊而大難不死,就已經是傳奇了。不過他康復後,意志堅定的要追蹤復仇對他棄之不顧,自生自滅的同伴們,這又是另一個傳奇。因為如此,Hugh Glass的故事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銀幕前。早在1971,就有部Man in the Wilderness改編他事蹟的電影。四十幾年後的The Revenant,儘管許多劇情雷同,但不能被視為重拍。
The Revenant的導演是前一年拍攝奧斯卡最最佳影片Birdman(鳥人)當紅的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他之前拍過的Amores Perros,21 Grams,以及Babel,其實在國際上就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了。那三部片(有Death Trilogy的暱稱)主要以多重故事線,非線性時間的拍攝手法見長。這部The Revenant的敘述手法算是相當直接,不過Iñárritu在倒敘的場景,也不忘加入一些他熟悉的magical realism(魔幻現實)元素。
我看The Revenant,最終將重點放在兩個地方:(一)李奧納多的表現,以及(二)瑰麗的景色。電影一出來,以及頒獎季來臨的時候,就算沒看過,也都會聽到DiCaprio席捲各項大男主角獎的消息。這令我看電影時焦點不轉向他也困難。
The Revenant絕大部份可說是survival film,照以往慣例,這種片被奧斯卡提名最佳演員與得獎的比例都不高。近年來相似的演出,就只有2003年Adrien Brody在The Pianist中飾演逃亡納粹追補的猶太裔鋼琴師得最佳男主角。而在野外求生的電影中,The Revenant得獎更是創奧斯卡首例。注重肢體動作的演出,雖然身體上的挑戰很大,但少了一般劇情片裡與人對戲時需要做到表情中的每個細節。因此,某方面兒言後者在演戲的困難度上還要更高。
不過頒最佳演員獎的條件,有時取決於演員在該片是否和以往電影不同,有做出突破性的表演。照這點看來,DiCaprio確實是做到了。只是,「敬業」和「演技」不能直接劃上等號。不然,演殭屍,人獸,或其他需上妝好幾個小時的角色,或是拍高難度的動作武打戲,是否也要入圍最佳演員?當然這個比喻很極端,不過就算是飾演身體飽受折磨的肢體戲,所需要用到的演技層面畢竟不夠廣。雖然不能說DiCaprio不oscar worthy,不過Fassbender在Steve Jobs裡的表現我卻更加賞識。
另外,許多人也會提到和DiCaprio也對手戲的Tom Hardy,其角色Fitzgerald是電影裡最重要的反派。Tom Hardy是位我向來頗為欣賞的演員,他在The Revenant裡的表現其實我大致上也是讚許的。唯一讓我有些意見的,是他想要模仿的南方口音有點太過刻意與突兀,極不自然。更重要的是,他的參考目標竟然是198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越戰片Platoon(前進高棉)裡Tom Beringer的角色(反派Barnes),原因是那是他小時候很喜歡的角色,所以特地在片中向他致敬。Interesting... I'm at a loss for words....
最後,來談談壯觀的取景。本人酷愛大自然風景,常走訪美國各大小國家公園,所以看本片時得到的是不斷的震撼。雖然The Revenant大部份的拍攝場景是在加拿大的洛磯山脈,不但威力不減,某方面而言它的挺拔峻峭猶勝美國的山景。幾乎每一幕的景色,都有資格當作出去旅遊時會寄給親朋好友的名信片。就這點而言,可能是我看The Revenant最享受的地方。
因為是拍攝季節是冬天,日照時間短,地點又在荒山野嶺,光搬運器材就是個挑戰,因此每天能拍攝的時間極為有限。這不禁讓我也聯想起1978年Terrence Malick的Days of Heaven,導演要用每天僅有半個小時的golden hour(剛日出和日落時柔和的紅色陽光)。在寒風刺骨的山裡拍攝The Revenant,劇組可說是吃足了苦頭,而且人事上也出現了許多問題與衝突。不能否認的是,in the end, Iñárritu really did deliver.
整體評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