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莫名奇妙的標題,就算最後沒看,應該也是會引起許多人的注意才是。The Lobster《單身動物園》是希臘導演Yorgos Lanthimos第一部英語片,並在英國的獨立片頒獎典禮中獲得多項提名。Lanthimos之前所拍的電影,以disturbing的黑色幽默題材著名(如Dogtooth)。就算換了非自己母語的電影,Lanthimos的shock value威力仍然不減。
在某個未來dystopian(反烏托邦)世界裡,只要沒有配偶的成年人(異性或同性),不論是因為分手,對方過逝,或是從來沒交往過,都會被送往一個高級飯店。照法律規定,在旅館任何單身的人需要在45天之內找到伴侶,不然就會被變成動物。這個動物,在剛進飯店的時候可以自行決定。一般人可能選擇變成狗,但主角David(Colin Farrell飾)決定想做龍蝦。以他的邏輯,龍蝦流著藍色的血(英文blue blood一詞代表貴族),可以活到一百多歲,而且再老也都隨時可交配。
飯店裡還有許多荒謬的事,像是常常由服務員表演短劇,宣導為什麼人要有伴侶。其中一齣,一位男子在用餐時不慎噎到了;在沒有伴的情形下噎死了,有伴的場景,則有女生立刻幫忙急救,將他命給保住了。而且,飯店還提供強制的挑逗性服務,每天早上由飯店人員提供,不過隔著衣服,點到為止。另外,每晚還有打獵活動,每人配好催眠針的槍,去抓逃離飯店的Loner。每抓到一位,45天的時限可多增加一天。
在這種氣氛下,大家為了找到伴侶,常欺騙對方,讓他們誤以為有共同的興趣和特徵。Ben Whishaw飾演的跛腳男John找不到同樣的跛腳女,卻相中一位常流鼻血的女生。他只好在女生的背後,不斷地撞自己鼻子,偽裝成自己有同樣的問題。David也屈服了,和心狠手辣的「無情女」成為一對。只是,何者才是痛苦的,變成動物,還是要活在這種建立在謊言的感情上?
David最終做出第三選擇:逃到森林裡加入其他Loner。這些Loner卻代表了另一個極端的變態。被領袖硬性規定大家一定要做Loner(獨來獨往的人),一律禁止交往。凡是被抓到有任何親密行為的,絕對會被嚴懲。因此每週的舞會,大家在月亮下戴著耳機聽著techno音樂,獨自跳舞。這種荒誕的行為,同樣令人哭笑不得。
但真正的感情,在飯店要逼是逼不得的,在森林裡要禁止也是禁不了的。David在Loner群中,找到了他的真愛,由Rachel Weisz飾演同樣有近視的女人。這時在眾Loner裡,David和「近視女」又生活在另一種謊言之中…
The Lobster讓我聯想起丹麥鬼才導演Lars von Trier的電影,探討議題的方式及拍攝手法有異於一般人能接受的範圍和程度。對於人類感情(relationship)的諷刺描述,Lanthimos將兩方的故事都呈現出來,沒有選邊站。但荒唐的背後,The Lobster也使觀眾審視自己的感情觀。
如同von Trier,The Lobster也不斷反覆使用我熟悉的古典樂當配樂。只不過這些貝多芬和蕭士塔高維契(Shostakovich)弦樂四重奏的片段,在Lanthimos的運用下營造出另一種詭異的感覺。
這部The Lobster可說是近來我看過原創性最高的電影。這種另類的行徑,不見得大家都能接受,但我是毫不猶豫地投下一張贊成票。而且,Colin Farrell打破平時型男的形象,以中年大叔之姿出現在鏡頭前,焉能錯過?!
整體評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