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9, 2016

The Danish Girl (2015)-刻意包裝過的變性題材片

The Danish Girl這部片在未上映前,就因為變性人的題材而聲名大噪。導演Tom Hooper曾拍過奧斯卡最佳影片The King's Speech,是讓我有感動到的片。在一舉成名前,2009年的那部The Damn United我也頗喜歡的。至於抱得大獎後再拍的Les Misérables,我的反應則是沒那麼熱絡。光看The Danish Girl的預告片,會感覺將又是邁向奧斯卡的一部鉅作。

雖然還是有許多人看了之後很喜歡,但大部份觀眾和評審的最終反應大致上為尚可,並沒有到刻骨銘心,非看不可。而我,正好也屬於這個陣營的看法。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雖然主角Einar Wegener是真實歷史上的人物,但電影卻是根據2000年的小說改編的。書中許多細節都是虛構的,與真正歷史完全不符。若持著傳記片的心態出發,那恐會被嚴重誤導。不過,既然是拍電影,本來就不期待故事完全屬實。因此,這不算是我真正有意見的地方。

再來,此片也被許多變性人團體批評說主角是找來著名男演員而不找真正的變性人,是一種故步自封的做法,甚至感到不被尊重。這在Jared Leto當初因為Dallas Buyers Club得最佳配角時就有同樣的聲浪。這些團體以早期電影裡的blackface做比譬(當時黑人角色皆為白人演員將臉塗黑扮裝),今天blackface這種做法肯定不會被世人接受,而且一定被大聲撻伐。反方論點則是:又不是英國演員才能演英國人。這才是「演戲」的精神所在…我覺得,最終是看表演具不具說服力。因為我身邊沒有真正的變性友人,所以也無法對此提出太強烈的看法。

我對本片最大的意見,是它的刻意與做作。這部片感覺很有意要將變性人這種平常難以啟齒的議題帶給主流觀眾,以顯此舉驚人和創新。為了這麼做,還得加以好好包裝,先請來前一年得獎的名星Eddie Redmayne接受新的演戲挑戰,要配上優美的畫面與景色,動人的配樂,營造出良好的氣氛。可惜,最終的成品,風格重於實質(style over substance)。丹麥哥本哈根、法國巴黎、與德國德勒斯登的街景雖漂亮,卻短暫與無關聯,似乎為拍而拍。而變性人這主要議題的處理方式,也令人失望。

電影中,Einar因為老婆要畫的女模特兒遲到,而被慫恿穿上女人的衣服披掛上陣暫時代替。在過程中,他發現到前所未有的意識,原來他是女兒心男兒身。一次和太太Gerda為了好玩,Einar甚至穿女裝參加好友辦的聚會。「假戲真作」,使Einar走向當女人之路,永不復返。

這種描寫法不大能讓人信服。這意謂著,若是當天這個美麗的錯誤沒發生,Einar心中的女人不會被叫醒,夫妻感情也不會一步步瓦解。電影拍攝方式,似乎將Einar穿女人衣服這起事件描寫成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事件之後,他觸摸到女人衣物,開始得到之前沒有的興奮和滿足。這些畫面設計得實在太過刻意了。雖然Einar後來向Gerda解釋,他從小就「一直如此」,但是如此打圓場的方式相當沒說服力,特別是片子開頭二人床戲如此激情的時候。就算要解釋說Einar是不斷在壓抑自己真實感受,電影前面製造出來的氣氛卻沒有給人這樣的感覺。將變性人敘述成是某些特殊因子才會觸發的身心狀況,是對這個「症狀」的不了解,扭曲,與不尊重。

寫了那麼多,似乎將本片講得一無是處。其實也並非如此。這部片裡的saving grace,應該就是瑞典女星Alicia Vikander所飾演的Gerda。她的角色,是讓我唯一在乎與同情的。甚至,電影演到後面,我的焦點已放到她身上而非主角上。整片中,雖然她心中萬分痛苦,但對先生不離不棄,一路相陪,偉大精神令人感動。她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其表現無可置疑。Vikander早期我看過的片有奧斯卡提名最佳外語片A Royal Affair以及改編自Tolstoy名著的Anna Karenina,都演得不錯。不過2015才是她大紅大紫的一年,參與了Ex MachinaThe Man from U.N.C.L.E.,以及The Danish Girl高知名度電影的演出。現在她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當然大家也須知道,真實生活中的Gerda,和電影中是大大不同的。她自己是公開的雙性戀,在Einar成為Lili之後,兩人曾過著快樂的女同志生活。而巴黎社會當時也非常自由,並非電影形容的保守。Gerda在巴黎時除了和許多女人有過戀情之外,她的情色畫(erotic painting)聞名藝術圈。Lili與Gerda的婚姻最終判無效後,Gerda也改嫁給一位義大利軍官。只是現實生活中的這位Gerda,觀眾還會像在電影裡一般同情她嗎?

整體評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