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5, 2020

Jojo Rabbit (2019)- 反諷納粹片,評價兩極化

紐西蘭導演Taika Waititi先前的兩部另類搞笑作品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吸血鬼家庭屍篇》以及Hunt for the Wilderpeople《神鬼嚎野人》我非常喜歡。影評與觀眾的一致好評,成功打出他的國際知名度,讓他獲得Thor: Ragnarok《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導演一職。它不僅是三部Thor片裡最好看的之外,本就以幽默元素著稱的Marvel電影,Waititi卻又提高至另一境界。他的2019年新作Jojo Rabbit《兔嘲男孩》,更獲得2020年奧斯卡提名六項獎,包括最佳影片,最終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

根據紐西蘭女作家Christine Leunens的小說Caging Skies改編的,Jojo Rabbit的主角為二戰德國的單純小男孩Johannes "Jojo" Betzler。被灌輸著納粹主義,Jojo還有位假想朋友Adolf(搞笑愚蠢版的希特勒,由導演Taika Waititi飾演),經常和他對話。片頭開始,他參加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 )底下的德國少年團(Deutsches Jungvolk),準備為國家盡一份心力。不過在訓練營衰事連連,Jojo必須回家休養時(被自己丟的手榴彈炸傷~),竟發現家裡藏了一位猶太女孩。這時,他對世界的認知整個改觀…

除了Adolf,青年團營隊的教官Klenzendorf(Sam Rockwell飾)以及Fräulein Rahm(Rebel Wilson飾)都是caricature(誇張的角色),營隊裡的政治宣傳到活動,皆為鬧劇,嘲笑納粹不遺餘力。敢如此惡搞,需要一定的膽識。Waititi身為猶太人去扮演Adolf,更是最大的反諷之一。

不過Jojo Rabbit在各界的反應與評價頗兩極化的,我對這部也是有些意見的。這倒不是因為本身題材的原故,因為極度諷刺納粹的電影,根本不是新鮮的東西。早在當初真正二戰時,Charlie Chaplin經典的The Great Dictator《大獨裁者》以及Ernst Lubitsch的To Be or Not to Be《你逃我也逃》就是好的前例了。二戰過後,Mel Brooks的The Producers《製作人》裡的劇中劇Springtime for Hitler,也算是一絕。

電影進入後三分之二,氣氛轉變得比較正經與嚴肅,甚至還有企圖催淚的感人場面。但是定調的不明確,不同橋段與場面的違和感,難免有時感到無所適從。或許可解釋成是透過十歲小男生的角度去了解二戰與猶太人大屠殺,隨著Jojo越瞭解周遭的事,認知更符合現實。但Waititi的無厘頭戲謔並沒消失,結合在一塊兒對我就是行不通,後面的笑點我也笑不出來。

有專家說:「諷刺的挑戰在於荒唐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儘管瞭解Waititi的出發點和用意,小男童星Roman Griffin Davis、年輕女演員Thomasin McKenzie(先前的Leave No Trace非常喜歡)、Scarlett Johansson及上述其他配角的表現都可圈可點,但是Jojo Rabbit的拿捏令我不全然滿意。 所看過的Waititi作品裡,這部必須算是第一部沒射中紅心的。

整體評價:½☆

其他推薦電影:
The Great Dictator《大獨裁者》(1940)
To Be or Not to Be《你逃我也逃》(1942)
The Producers《製作人》(1967)
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吸血鬼家庭屍篇》(2014)
Hunt for the Wilderpeople《神鬼嚎野人》(2016)
Thor: Ragnarok《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201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