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前到現在我對花式溜冰這項運動都不曾特別留意。但是1994年的Tonya Harding-Nancy Kerrigan事件,震驚了全美國及花式溜冰界,成了舉國關注的頭條新聞,當時就讀國中的我仍印象深刻。雖然那時自己和家人都在台灣,但一來,平時父母在家裡會收看國際新聞(那時第四台正好開始合法化)、二來媽媽和幾位住美國的阿姨們時常通電話,更新美國時事。為什麼媽媽和阿姨會那麼注意這件「腥聞」,最近才了解,原來Tonya Harding是來自Oregon州的Portland(波特蘭)的,而兩位阿姨就住Portland,這件全國新聞對她們而言同是當地新聞。
大多體壇醜聞,不外乎是簽賭、收賄、打假球、以及服用禁藥。Tonya Harding事件的離譜與愚蠢,史無前例,空前絕後。體育醜聞大排名裡,Tonya Harding事件常常是唯一入榜的花式溜冰案件。而說到後續的發展,Nancy Kerrigan幸運地在1994的冬季奧運前康復,比賽獲得了銀牌,成了美國甜心。反觀,Tonya在奧運的總成績以失望的第八名收場,事後更遭U.S. Figure Skating(美國溜冰總會)終身禁賽,溜冰生涯立刻被劃下句點。媒體無情的攻擊,將她刻畫成有心計的邪惡女人,使她選擇隱退,過平凡人的生活。雖然有幾次以不同方式嘗試復出(還當過拳擊手哩),不過終究都是短暫的。
眾人眼裡,她永遠和那事件被劃上等號。二十年過去,「Tonya Harding」二字一出,仍引來大家的遐想。2014年,事件的20週年,媒體仍在製作特別節目與採訪當事人及親友。就是在這個場合下,編劇Steven Rogers決定根據Tonya Harding的故事著手一部電影劇本。之後澳洲導演Craig Gillespie及澳洲當紅女星Margot Robbie決定加入團隊,電影就這樣正式誕生了。
I, Tonya《老娘叫譚雅》是根據Steven Rogers分別採訪Tonya Harding以及前夫Jeff Gillooly改編而成的。電影許多地方採用mockumentary(偽紀錄片)形式與breaking the fourth wall(打破第四面牆)幽默手法,整體氣氛可說是一齣黑色喜劇。一方面,在強調Tonya與Jeff互相矛盾,大相逕庭的說法,了解真相似乎不再重要了。另一方面,也突顯了一切真的是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的荒誕。
Margot Robbie和Allison Janney飾演Tonya和她媽媽LaVona的絕佳演出,是本片最有看頭的地方。Robbie的表現自然是電影的支柱,但是Janney飾演抽菸酗酒,並肢體與精神上不斷虐待Tonya的粗俗母親,可能才是本片最搶戲的地方。Robbie與Janney在各大影展獲得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獎,實至名歸。在2018年的奧斯卡,二女也都獲提名,Janney如期得獎,只不過Robbie最終敗給Frances McDormand在Three Billboards裡的演出。
不過在鬧劇背後,I, Tonya也讓我認識到幾個之前所不知道的事情。第一,當然是她成長過程裡,和母親的關係竟如此差。第二,原來她來自家境貧困的家庭,長期被貼上redneck與white trash的標籤。沒有富裕健全的家庭,Tonya比賽的衣服全靠母親和她親手裁的。而第三,她叛逆與男人婆的個性,完全與女子花式溜冰想代表的高雅形象格格不入。配樂選擇使用搖滾樂,不走高貴氣質路線,靠的是強勁爆發力技壓群「雌」。但花式溜冰的勢利與虛偽,始終將她拒在門外。幾乎貢獻了全部的青春,嘗試用自己的方式突破逆境,最後換來的竟遭是美國溜冰總會的全面封殺,下場殘酷又可悲。
Tonya Harding與Nancy Kerrigan,因為Nancy持續是公眾人物,大家對她的事情和故事比較了解。電影I, Tonya雖然有一定的修正行為(revisionism),但也提供給觀眾認識Tonya故事版本的機會,企圖還她個公道,破除以往只有當過街老鼠的印象。如同The Disaster Artist裡的Tommy Wiseau,Tonya Harding確實也需要被真正當作一個人來看待,而不是止於八卦新聞的版面。
整體評價:★★★★☆
註:電影標題是效仿二十世紀的重要文學名著I, Claudiu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