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 2022

2021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獨立精神獎)短評 Part 5

 

Preparations to Be Together for an Unknown Period of Time
(Felkészülés meghatározatlan ideig tartó együttlétre)
《恍惚間聽見你愛我》
(最佳國際電影)

拍得還算美麗,演女主角的Natasa Stork也蠻漂亮的,但很普通且沒啥特色的一部片。整個故事的前提,除了撐不起整不電影之外,完全不合理。年輕聰明的女醫生Márta,因為參加國際會議遇到一位男醫生,就決定突然辭掉美國有名的工作,回到離開多年的匈牙利。結果兩人再次相遇,男子竟說完全不認識Márta…  拖了半天,謎底揭曉,還有最終結局,也是讓有點不知作何感想。雖然看的匈牙利片一隻手應該數得出來,但都遠比這部令人滿足。

另個小加分的地方,或許是身為古典樂癡,電影中出現Schubert歌曲集Winterreise(冬之旅)的第一首Gute Nacht。不過後來重覆使用,反而開始有點礙耳。

整體評價:★★★☆☆
其他推薦電影:
On Body and Soul《夢鹿情謎》(2017)



Residue《殘留》
(最佳剪輯、John Cassavetes獎)

看到這部片獲得2021年的John Cassavetes獎,就知道拍片預算一定不高(一定少於美金50萬),製作陽春。電影的故事還算常見,主角離開故鄉多年再回去,一切物換星移,人事全非。小時候在Washington, D.C. (華府)非裔區長大的Jay (Obinna Nwachukwu飾),後因求學而定居加州。終於回家時,已認不得自己社區了。

常見的主題,除了非裔族群生活貧窮困苦,主角小時玩伴現在過的都是犯罪人生與牢獄之災,再者就是原本非裔為主的社區經歷gentrification(仕紳化),富裕白人遷進來,將老舊房子打掉重建豪華新公寓,造成新的種族與文化衝突。片名的由來, 指的是劇中一幕有位白人女人溜狗走到主角老家草坪上,被Jay媽媽衝出來大罵:「就算狗大便撿了起來,還是會留下殘留物(residue)!滾!」

明顯根據導演自己Merawi Gerima與朋友經歷改編的,Residue故事經常在現在與過去之間切換,不過倒敘的片段會經不同手法處理,達到模糊或復古等不同效果。片尾Jay去探望正在服刑的昔日社區大哥哥那一個squence(段落),想像二人回到小時候常去的森林裡,處理得也很美麗。再者,電影裡大部分出現的白人,也都不直接入鏡,多是背景聲音或失焦鏡頭,也都是刻意安排。

有潛力的年輕導演的處女作,不過不習慣極小成本獨立電影的人,可能不會是他們的菜。

整體評價:★★★½☆


I Carry You With Me (Te Llevo Conmigo)《戀你在他方》
(最佳首部電影、最佳剪輯)

男同志片,結合墨西哥偷渡至美國的故事。原本對二者的興趣並不能說特別大,但看到一半才赫然發現是真實故事改編。更驚人的是,後半段直接就是拍攝本人們的真實紀錄片畫面。這樣的組合嚴格上來講不是第一次,因為許多電影在尾聲會來一段真實主角的畫面,不過紀錄影片在三分之一到一半之間的,或許還是第一次看到。

現實生活的Iván Garcia與Gerardo Zabaleta目前還住在紐約,而且仍是非法移民。不過,Iván如願開了一間自己的餐廳,而且能和親愛住在一起,美國夢至少實現了大半以上。 

整體評價:★★★½☆
其他推薦電影:
Padre Nuestro (Sangre de mi Sangre) (2007)
August Evening (2007)
Sin Nombre《無名》(2009)


Night of the Kings《國王之夜》
(最佳國際電影)

或許是這輩子看的第一部象牙海岸共和國(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片,結合監獄劇情以及非洲特有說書人(griot)文化的magical realism(魔幻現實)風格。位於象牙海岸的經濟首都Abidjan的惡名昭彰MACA (Maison d'Arrêt et de Correction d'Abidjan)監獄,來了一位新囚犯。

依MACA囚犯的規定,獄中老大若身體不再適任,必須了結自己的生命。老大Blackbeard自知來日不多,便指定新囚為新說書人Roman,在即將到來的blood moon(血月)之夜講故事。Roman選擇講自己幫派Microbes老大的一生,不忘加油添醋,誇飾一番。Roman版的故事,電影裡分別經由監獄囚犯們當場即興起劇情,以及另外劇中劇的片段呈現。

電影最後也提起象牙海岸2010年左右的重要選舉事件。當時記得國際新聞有報導,因此有些印象。果然,電影即生活,生活即政治~~

整體評價:★★★½☆

Dick Johnson is Dead《爺爺的死亡排練》
(最佳紀錄片)

那麼聳動的標題,以及電影本身的另類構思,事實上是看得蠻溫馨與感人的一部紀錄片。導演為拍攝紀錄片30多年的女攝影師Kirsten Johnson,在得知精神科醫生父親Dick Johnson患有老人痴呆症後,便安排一系列的假死法。選擇如此獨特的作風,不外乎是一種形式的逃避:已拍攝過假的「死亡」,說不定真的就不會來了。

除了拍攝這些假死場面之外,Kirsten也介紹不少她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與父母之間的事。這算是Kirsten第一次拍那麼個人的紀錄片,有別於以往的作品。雖然之前看過她前一部長篇作品Cameraperson,剪接了她職業25年的影片對她有個人意義的影片,但整體仍是以客觀的方式呈現。這部Dick Johnson is Dead,她則是佔據了主位之一。

事實上,Kirsten的父親與已逝的母親在Cameraperson就已經有出現過,不過這次她的故事直接與觀眾建立起connection(聯結)。Dick本身天性的豁達開朗,加上Kirsten的幽默,提供了看待老年與死亡的新鮮角度。

整體評價:★★★★☆
其他推薦電影:
Cameraperson《攝影者》 (2016)


The Mole Agent《阿公偵探大鬧養老院》
(最佳紀錄片)

與上一部Dick Johnson is Dead同樣牽涉老年與死亡議題的智利紀錄片,同樣有很有趣的設計。原本是某偵探社接到新案件,懷疑某養老院可能在虐待裡面的住戶。於是,社長決定尋找一位年過80歲的老人到養老院裡當臥底。被選中的Sergio才喪偶不久,為找其他事做,嘗試走出悲傷,決定接受這個任務。

不過電影進行到三分之一後,內容與主題有所轉變。原先是否有違法行為的調查,後成為認真觀察與關心養老院裡老人的狀況。透過住戶的訪問,以及Sergio對雇主最後一席直率與真誠的報告,同時讓觀眾反思是否有做到身為子女應盡的孝道。

整體評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