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2, 2016

緣起

在成長的過程中,印象中看電影的頻率雖不高但也不算低。有許多童年的回憶是週末或假期間的深夜時和父母一塊兒看三台播放的電影。再來,因為父親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從小在校園中長大。當時清華每週固定會放電影,而且門票只有台幣十元,所以有時放學回來會呼朋引伴,一塊兒去大禮堂看電影。

到了美國上大學,進入了網路開始快速發展的年代。雖然網路下載電影已經頗為盛行了,但我當時並沒有趕上這波風氣。一來,當時大學宿舍網路是有限制流量的,抓電影是很不實際的。二來,當時下載的電影畫質普遍來說是極差的。我現在依舊清楚記得,暑假快結束,學校還沒正式開學前,常跑大學總圖的日子。那時會到視聽區借DVD,當場在這那邊提供的電視和DVD播放器上看。為我開啟這扇門的,是大一同宿舍的印度裔美國同學Deepak。在他的介紹下,我看了Blade Runner,也接觸了Kubrick大師的經典片如A Clockwork Orange與Lolita。當然,近代的名片如Boogie Nights,Meet Joe Black,Requiem for a Dream等也有觀看,完全取決於圖書館收藏到與否。

真正開始大量看電影,該是上了研究所之後的時候。除了網路流量不受限,網速提高之外,多媒體壓縮技術的提昇和BT共享平台的快速普及使得要下載畫質好的電影立刻成為一件簡單(也很容易上癮)的事情。這段日子裡,看電影看出了興趣和熱誠,不僅當下熱門的片會掃過一輪,連最經典好萊塢片(1930- 1960)等也都一一看過。除了對影史文化有更深的認識之外,對於看新的電影也有更深一層的體悟,帶著更寬廣的角度去欣賞。

博士班畢業,開始工作後,雖然看電影無法像當學生時如此隨性與瘋狂,但仍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當了爸爸,看電影的時間更是減少,一部電影可能還得分好幾次才能看完。儘管如此,近期我還是很踴躍地在一個臉書電影討論版參與討論。

一直想將看過的電影的心得好好紀錄下來。之前開過的部落格也曾試著經營,但最後電影這個題材無法兼顧。邇來心裡又湧出一衝動,想要再度拾起。最關鍵的問題應該是:要用怎樣的模式,才能寫得快,寫得沒有壓力,而且可以維持的(sustainable)。That is the question....      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之餘,就先將之前討論版的文章,一一轉載過來,起個頭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